Sunday, September 28, 2025

Ida 觀影隨筆


《 Ida*》

Director: Pawel Pawlikowski,  Poland, 2013

觀影隨筆
12/10/16 (Film Chat #4*)


波蘭導演 Pawel Pawlikowski 拍的這部電影畫面比例是一般少見的 1.33 :1(接近方形的螢幕)又是部黑白影片,定調灰暗冷峻。情節簡、對白少、畫面乾淨、音響也用的不多,可說是簡約主義 Minimalism 之奉行者。

故事藉由兩位女主角:見習修女 Anna ( Ida ) 和姨母 Wanda 的尋根之旅,追尋 Anna 身世的一些疑問。在這部公路電影 (road film ) 的旅途中我們看到波蘭的今與昔,從破敗的村舍到城市以及爵士樂團,還有兩位女角在面對人生的大課題上所採取的態度及作為。

導演用暗示和其他間接方式呈現故事的架構,譬如從零碎片斷如印象般迷濛的倒敍事件中,串連出當年悲慘的歷史現實,講述到 Anna 父母身為猶太人在二戰期間遭受的迫害,也帶出 Wanda 生平第一恨事。映照了正敘中今日波蘭的風土人情以及這片大地的面貌,斑斑駁駁都是歷史的淚水。導演省略了許多事件經過細節,用淡筆淺墨勾勒出一個故事的始末,除了描述 Anna 和 Wanda 的故事之外,在精神上它傳遞了宿命論的人生 -- 波蘭人的悲情。

這部影片就像一個精美的藝術品,雖是黑白片,就如國畫中說的「墨分五色」,淺淡濃重不同色調的灰色,予人一種沈重肅穆的感覺。許多鏡頭取景安排,如將人物放在畫面的下方或角落,背景或是建築物或是自然景觀,佔去大半幅場景,在在暗示環境的強大力量,蓋過渺小的個人。

幾位主角 (也只有三位) Anna, Wanda 加上她們在旅途中遇見的吹 saxophone 無名的青年。 每位演員演出都相當節制,沒有太多情感流洩,尤其是 Anna 成功演出含蓄內斂的年輕修女。 對照飾演 Wanda 的資深女演員之歷盡滄桑和老辣之演技,見証演員團豐厚的實力。

電影中的音效泰半是在無聲中進行,或僅有些微自然音響,如修女們用餐時湯勺軽碰碗的聲音。這些手法著墨不多頗似國畫中的留白,付予觀眾想像的餘地,包括故事結尾那一段。Anna 離開情人,重新披上修女衣飾束裝步上征途。到底 Anna 是回到修道院呢或者另奔前程?這些都給觀眾不盡的回味或思考的空間。


* https://www.imdb.com/title/tt2718492/?ref_=nm_knf_i_1

And now you can stream the film on HULU



Appendix 

電影 <Ida>叫人一新『耳目』

Courtesy: 楊積亮

3/12/2015

 

<Ida> is a 2013 Polish Film, directed by Pawel Pawlikowski. Set in Poland in 1962.  Directors of photography are Ryszard Lenczewski and Lukasz Zal. Sound editor is Michael Dela.

 

電影 <Ida>,一放出來,就不由得我神情為之一聚。4(左右)X 3(上下), 黑白片。看多了寬螢幕,4X3的鏡頭,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覺。為什麼呢?我猜想左右讓我們擴展了生活的視角,可是上下卻讓我們增加了想像的空間。相對於常見的寬螢幕,4X3似乎多加了些看完電影後的餘味。

 

電影裡,很多鏡頭,主體都是放在最下面1/4的畫面裡,例如 Wanda Anna 倆人長途開車,汽車默默獨行,完全在最下面1/4的畫面裡,上面 3/4,要不就是兩邊筆直的大樹,要不就是陰暗的天空,也許是在預示著未來的不安。還有教堂內一些修女們工作的鏡頭,也都是放在最下面1/4的畫面裡,增加了教堂的崇高氣氛。導演Pawel Pawlikowski 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輕鬆的說是新進攝影師在試鏡的時候,誤打誤撞,無意間抬了一下相機,看到了出人意外的效果,才用的。不知是真是假?

 

其實<Ida>也不特別是只用某幾個攝影手法。例如裡面是用了很多固定鏡頭的長鏡頭,效果很好,(這也是一些名導演的招牌了。)可是結尾時一段長時間的Anna獨自走回修道院的戲,導演用的鏡頭卻是放在 Anna前面,隨著Anna的步伐拍的,起起伏伏,從慢到快。幾乎每一個鏡頭都讓人覺得餘味未盡。手法隨心所欲,大概這就是好導演,好攝影師的境界了。

 

<Ida>除了一新我們的視覺以外,聽覺也叫我們聚精會神。叫人一新『耳目』。配音不多,對話也不太特別。長時間的無聲,像是讓我們喘口氣,沉淀一下視覺給我們的餘味,真是神來之筆。順便一提,Silence 怎麼翻譯成中文?『寂靜』,『沉默』,好像都替 Silence多加了一些別的意思,現在我只能想到『無聲』。這個『聲』是 Sound還是Voice

 

除了Cinematography 攝影),Sound/Music (配音)以外,<Ida>的其他各方面,演技,劇本,也都好,不太特別。Anna從頭到尾,臉上表情很少,是導演要突出個性,特別安排的麼?當然加多了表情,就俗了。可惜Wanda 死了以後的戲,導演好像稍許加了一些比較通俗的手法。對這麼一部好電影,最後挑三撿四,有點過意不去,大概是責之切吧。

 

背後問的一個大問題是:二戰中,有些波蘭人(大部份信天主教)救了些猶太人,也殺了些猶太人,是全被德國軍隊逼迫的?還是為了錢財?過了幾十年了,這筆帳怎麼算?

 

 


 Grace




 

 







Friday, April 12, 2024

Studies of Line, Shape or Color Block -平面構圖線面色之練習

Studies of Line, Shape & Color  平面構圖線面色之練習

Shadow plays 影戲 x 2

of window panes inside a room (below)

Opposite : a stalk of bird of paradise flower and its shadow double =>

 


樹木枝幹交纒織就成美麗圖案背景

Tree branches intertwined with one another form an intricate design for the background to highlight the focal point - here, birds

突出停歇枝頭上鳥兒的剪影



Studies of curved lines 曲線練習

步道邊的護欄  引導行人走上正確之路 The guardrails by the trail lead the pedestrians to the right and safe ways 



The rails merged into a railway station in the wilderness of Alaska 
火車車軌交集至遠方的小車站

Circ. 2006 Alaska, USA 


Grid shape window panes
木格玻璃窗

Grid shapes are parametric shapes containing a grid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nes and an optional clipping frame. Grids can be used as object shapes, or building blocks for more complex shapes.


Geometric and irregular shaped slates
on pavement
鋪地磚不同形狀及排列
點綴著鮮艶花朶 (右)雜草野花由地磚隙縫冒出來

                                                                                                                                                                      

Radial pattern of interior structures or installations
放射狀圖案的室內設計及裝置



Linear perspective 
直線透視規則
of a stone wall with vines climbing on it
Plants take the directions toward the best place they want to be
有生命之物尋求最適合生長之環境 


Growing upwards
向上生長
Trees grow up towards sky for more sunshine 
oftentimes at the expense of twisting and turning their own bodies and limbs
樹木依循向陽方向生長


台北廸化老街 Dihua Street - 大道埕 Dadaucheng
Vertically displayed dried chili peppers & hanging onion sacks 
In a few stores 
店舖中陳列著成串懸掛的紅辣椒、蔥及蒜頭

2023 Taipei, Taiwan











Grace






        





 


Thursday, February 2, 2023

From Transformation of Art Forms - 從藝術作品之蛻變講起

 

從藝術作品之蛻變*講起

Transformation of Art Forms and Reminiscing of the Past          7/6/2023 (original writing date: 11/10/2021)


下面一則筆記,由一篇報章短文引出翩翩聯想,藝術作品跨界相互觀摩興發出更多的副產品,有些甚且青出於藍。然而能夠歷時數十年不衰的近代例子也不常見:


「無國界的音樂、可以是我們最好的療癒。」這是友人雨順這篇舉重若輕之文**點睛之筆。


寓世界關懷於一首人人耳熟能詳小歌 ” Stand by Me “,  從「淡水人」走到「雨順」,Jim 將畫筆及心思轉向寬濶的世界 - 不分國界的世界!


根據雨順之文 “ Stand by Me”  這首歌在1960 年代被 Ben E. King 唱出後,六十年來一路紅火到今日,是首十分受歡迎的經典老歌。就是那部同名 Rob Reiner 拍的影片” Stand by Me “ 也已有37年的歷史成了經典老片。


這部電影由 Steven King 早期一篇短篇小說改編,執導的 Rob Reiner 在七十年代風行的 “ All in the Family “ 電視劇中飾演女婿那個角色年輕人對不住我這是在講古了,Rob Reiner 後來也成了名導,這是後話 


另一個要介紹的是位已作古的藝人 River Phoenix, 他是 Joaquin Phoenix (電影 “ Her”「雲端情人」男主角的哥哥,曾以 “Joker “ 影片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River Phoenix 在這部1986 年影片”Stand by Me” 中以十二、三歲少年之身,演出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後來又在不少影片演出,包括八十年代中一度膾炙人口影片Indiana Jones 第三集 “The Last Crusade “ (1989) 飾演年輕的 Indiana Jones, 在當年是顆亮眼的新星,可惜年紀輕輕就去世。目前新推出第五集 “ Indiana Jones and the Dial of Destiny “ 中老當益壯的 Indiana Jones,依然由 Harrison Ford 飾演,當年殞落的明星已經在時光流轉中淡出歷史,令人唏噓!


牽扯多了又講到電影。這也彰顯一首好歌亦或詩文,寫得其時,得人心而流傳久遠的歌曲或藝術作品,其影響力之大,在當時可能撰作者想都沒想到過的。


説到追劇,我也曾是族群中一員。千禧年間居港六年,雖然只是旅途暫時過客, 夫婿在中國上班,每週僅週末回家。那時成日追日韓劇,也看中國歷史劇,如康雍乾三帝的三部劇都是當年拍得相當不錯的日課選擇。


韓劇最多人追看,一般來說劇情九折十八彎整體也較長。後來寧看日劇,在當時製作相對來講嚴謹些,通常只得韓劇一半長短,略微精簡。那時看了日本版「白色巨塔」感覺相當不錯,後來韓國、台灣也各自拍了自己的版本,一時之間醫療劇盛行!


曾寫一篇章隨筆,胡亂點評韓劇日劇的異同,大言不慚地説:韓劇天真,日劇世故。當時其實看到的劇集不多,電視劇多半應巿場需求製作,水平和現在的自然不能相比評。尤其是韓國電影,這二十年來製作精良藝術水平節節攀升,迅速進入國際文化商品之列,新世紀這個世代已開始獨領風騷,在國際影壇屢屢獲奬甚得西方影迷青睞。


旅居亞洲那陣子空閒時間太多,沒什麼朋友往來,經常自己一人到處瞎闖,並非閒散無目的的漫步,多半泡在書店或藝廊,也去不同茶店訪茶。說起來閒適,過的倒像是隔離中的生活。


回頭説 ” Stand by Me “ 這首歌我也非常喜歡,雖然聽過無數次,知道歌名還是從 1986 年這部 Rob Reiner 的電影而來。 影片中除了 “ Stand by Me “ 主題及音樂貫穿全片,還有許多五、六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都是我們成長那年代的歌,是部拍得很好的懷舊片。四位童星主角包括 River Phoenix 演出都相當出色,才會特別提出他的姓名。


** 11/10/2021中華日報刊登雨順自寫自畫的「stand by me」介紹一首熟悉並暖心的歌曲:


Appendix 


Stand by Me

By Ben E. King, Jerry Leiber and Mike Stoller 


Verse 1:


When the night has come

And the land is dark,

And the moon is the only light we'll see, No, I won't be afraid, oh, I won't be afraid

Just as long as you stand, stand by me. 

(Chorus)

So darlin', darlin',

Stand by me, oh, stand by me.

Oh, stand, stand by me, stand by me.


Verse 2:


If the sky that we look upon

Should tumble and fall

Or the mountains should crumble to the sea, I won't cry, I won't cry, no I won't shed a tear

Just as long as you stand, stand by me.

(Chorus)

And darlin', darlin', stand by me, oh stand by me.

Oh, stand now, stand by me, stand by me.






Saturday, November 5, 2022

是枝裕和 “Still Walking “

 是枝裕和電影 + 空中電影室

Still Walking - 步履不停 (or 橫山家之味)

11/5/2022

是枝裕和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2014年出版的《宛如 走路的 速度》(中譯本)為是枝導演的第一本隨筆,記錄他的日常、創作與世界。這本書有如導演陪著我們走一趟人生歲月,他的文字和拍攝的影片一樣,充滿生活細節的觀察,一步一停駐,一邊徐步看風景,一邊思索人生。

下面是我的一篇舊文,曾經在 Filmchat group 的空中電影室和影友分享。

………………………………………………………………………….

空中電影室

記馬拉松觀影 - 3/13/2019 - 3/14/2019


十多年前初辦影社,熱忱十足,雖屬新手卻有膽仿效國際盛行的影展辦起每月一次的影片欣賞活動。2007 年三月第一聲炮響是南韓導演「金基德專輯」,同日連續放映三部金導的影片,光是電影就長達六小時之久。


維持了數月發覺不單做主人兼主辦的我吃不消,客人也紛紛藉辭提前離去。之後改成放映兩部影片,四五年後再轉成每次一部或兩部,看完之後加添觀影討論。


電影社在 2016 年底收手,興趣依舊。住在美國一人到影院的機會幾近於零,唯一管道就是在空中觀影。近五、六年每年飛台灣兩次,身處機艙的時間長,既無法入眠,索性藉機補上幾堂電影課,看些新出爐的好片子。


由地表的影社轉型至空中電影社,不讓目己和電影完全脫節,也藉此和老影友們聊得上話,近來開始跑馬拉松看電影。一趟越洋旅程起碼能看三到四部電影,最多看五部。當然也有看不下去的時候,那只好説是做虛功(前功盡廢),是不得不擔的風險之一。


這一趟返家在機艙上連續看了八小時的電影,也等於中距程的馬拉松賽跑了!下面為此趟空中影室所看影片附帶即興觀感,不能算影評。


「小偷家族」” Shoplifters “ 日本 是枝裕和導演 2018


是枝裕和的影片我幾乎是每出爐一部看一部,雖然並不覺得每部影片都好,但肯定具相當水準,也有自己一貫的風格。我自己比較喜歡他的「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和「海街日記」**。他的「小偸家族」今年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的金棕櫚獎 …….

………………………………………………………………………

又,《海街日記》這部是枝導演影片中有許多走路的鏡頭,出門、回家路上,海灘沙地上留下腳印的徘徊,影機鏡頭總是移動得極其徐緩。前半部的拍攝手法較為保守,許多類似小津安二郎的鏡頭,用長鏡一景一鏡攝影機不轉動 ,讓鏡框內的人或景自己説故事。電影鏡頭著重在細節自然的呈現,像是姊妹們延續老祖母舊習,在自家院落的老梅樹上摘取青梅,置於玻璃瓶中釀製家傳美酒;四個姊妹緬懷往日交換自己所知父親的往事;諸如此類生活中偶得記憶片段溫馨但不煽情,歲月似乎停格在那些靈光閃現的剎那之間。


Grace 

Sunday, January 10, 2021

Small Talk - a documentary

 Small Talk -  a documentary 

日常對話 -(紀錄片)

1/10/2021

「日常對話」 - “Small Talk” ( 2016 )

導演、編劇:黃惠偵

監製: 侯孝賢


這部台灣影片不太明白為何將片名 「日常對話」譯成 “Small Talk”?  在英文Small talk** 意味不重要類似寒諠應酬之語。中文片名「日常對話」似乎較達意。雖不見得每句話都代表什麼意義,卻是親人之間飽含深情有溫度的話語,甚至由小女童口中說出的話,也帶著丁點溫暖和關切。

這部台灣本土影片由母女之間的關係出發,間接提出的議題包括女性意識、同性戀及新舊世代在社會思維及價值觀導向的轉折。片中敘述者女兒為這部電影的作者兼導演。母親的職業為喪葬儀式中的牽亡者,在社會上是最底階層的工作。單親的媽媽獨自養大兩個女兒,母女之間除起居吃食外沒有交集,表面看似乎沒什麼感情的母女關係,內裏卻深藏一段家庭秘密和説不出口的情結。

觀眾或許很早就看出這位非常男性化的媽媽有同性戀傾向,因我們是現代人,當今社會規範和尺度已和上世紀中起了絕大遷異,對同性族群的認知較前更瞭解更寬容,有了長足的進步。

年輕的母親既然有同性傾向,族中親人口雖不言卻心知肚明。”女大當嫁” 族老說,祖墳牌位上沒有外婆的名字,因為女人不算數,意味著不嫁人死後沒人燒香敬拜。社會上男女不平等現象舉世皆然,至今有些國度仍延續著傷害女性身心的古老儀式,西方國家中也依然存在不平等現象。這是個大議題,電影藉由掃墳一幕清描淡寫的日常對話傳出,對我來説比女權人士的吶喊還要振聾發聵!

同性戀的議題近二三十年來在國內已有大幅度的長進,許多這方面影片陸續出籠。個人看法有少數影片是有目的揭櫫此議題,但故事編寫不真實,演員演出不自在(這當然是限於自己這方面的電影看的不多)。「日常對話」卻是真人現身説法。女兒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有意識的録影,多半在平日極自在的情況下拍攝現場實況,記載片片段段家庭生活點滴,包括彼此之間的對話

作者自己有一個稚齡女兒,養兒方知父母恩,開始想和母親做進一步的溝通,解除彼此心防。和下一代子孫對話,由他(她)們口中,明顯看出新世代的年輕人對這些議題已去除許多過往偏見,接受的意願及尺度更寬鬆,這是時代變遷帶來的轉變。由告解(直面溝通)到瞭解,達至最後的和解,故事有了個較圓滿的結局,這個親身示範也間接影響到下一代人切身的福祉!

黃導拍片的風格明顯受侯孝賢啓發。故事進行順著生活的步伐,時而正敍、時而讓時光逆流,補足許多造成難言之隱多年前的舊事。其中父親尚在家中時發生的家暴事項,是造成母女之間多年心結的一條鎖鏈。

和侯導一樣,她的鏡頭移動極其徐緩,如同日本是枝導演所說的:「宛如 走路的 速度」(是枝裕和導演自稱風格受侯導啓發)。真實的反應環境及時代背景的畫面處理演員們其實就是演自己,敍述和佈局包括剪輯,手法圓熟不見斧鑿痕迹,整個故事具備真實性。

一部講述自身成長過程週遭親人的故事,一個可能日常平淡但雋永銘心並未如有些類似題材影片被戲劇化成為煽情的故事,觀者涕泗橫流,看完就丟開,沒有痛癢。

作者拍片的過程成為自身療癒的過程,和母親的心結由溝通瞭解至和解。經過作者多年的思考經營以及團隊精心設計安排,這個故事升級為一個藝術作品。不僅止於作者個人的心路歷程,還反應出一個社會如何由較原始家族群落的狀態,遞進至今日許多議題都能浮上檯面的一個微型浮世繪,也成了社會自我觀照的一面鏡子。


在這𥚃我想介紹從前影社放映過的兩部紀錄片,都是由親人親自上陣,拍攝自己最親近的人的影片,同樣的都更具可信度,也更容易打動人心:

“My Architect “ by Jonathan Kahn, (US), 2003

Director Nathaniel Kahn searches to understand his father, noted architect Louis Kahn, who died bankrupt and alone in 1974 (IMDB)

Director:

 Nathaniel Kahn


“Stories We Tell” by Sarah Polley (Canada), 2012

A film that excavates layers of myth and memory to find the elusive truth at the core of a family of storytellers.

Director:

 Sarah Polley

Writers:

 Sarah PolleyMichael Polley (narration) 

Stars:

 Michael PolleyJohn BuchanMark Polley  (IMDB)

【註】** Small talk :“conversation about things that are not important, often between people who do not know each other well” - from Cambridge Dictionary 

 Grace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20

Gardening in the Pandemic 蒔花種樹老圃樂

Gardening in the Pandemic 

 蒔花種樹老圃樂

10/01/2020


蒔花成了疫情之下許多人最大慰藉

前院車房旁闢出一塊地

大小不一的花盆 種上五顔六色花卉

清晨第一件事:給花朶澆水



前人種樹我來摘果。這是棵二十多年的老無花果樹,座落在 Livermore 家姊後院,年產漂亮黑紫色 mission 品種無花果上千粒。姊姊有血糖問題不能吃甜食,盛夏果熟之季,儘量抽空去幫她摘果。今年因疫情故無法讓小朋友們來幫忙,那可是個好玩又好吃的一個 field trip!




友人贈我一袋洋薑根塊
栽於後園短籬旁
眼看它一年年竄高伸出圍籬外
今夏初度開了兩朶花
黃色的小花像極了太陽花(註)
在風中擺蕩
兩只笑容滿面的小太陽
地裡薑塊不必吃
看著小花 心花也朶朶燦開

註:A friend suggested it might be Jerusalem artichoke (待証)(Helianthus tuberosus), also called sunrootsunchoke, or earth apple, is a species of sunflower native to central North America.[2][3] It is also cultivated widely across the temperate zone for its tuber, which is used as a root vegetable.[4]


    這一束白色野薑花 (下圖)
台北市場花店購得
捧在手中一陣陣淡雅的馨香
撲鼻而來
對洋薑(上圖)的期盼有誤
雖無襲人香氣
花朶自在風中飄揚
亦有可愛之處



Cactus flowers
仙人掌花

瞬間耀眼的燦放

天堂鳥
Bird-of-paradise 


                                                                                
                                                                           
                                                                          
             左近有不少蜂鳥
   清晨起床就來報到
這兒兩張照片
左一張上有兩隻鳥兒
下一張有一隻
他們喜歡花中的蜜汁
平時也常見螞蟻爬上爬下


利用內庭小院種這株 白色山茶花。一種十來年,每季花開從十二月底至二月中。


天候回暖花先知,小庭山茶競艶色。
這種白茶花和茶園中的茶花長得幾乎一個模樣
尺寸卻大了好幾號。








白色山茶花
出塵不染的清純
茶室最佳擺飾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