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9, 2017

Days of Heaven

Days of Heaven
天堂之日
12/8/2023 Originally penned 6/30/2017

*   《天堂之日》(英語:Days of Heaven)是一部1978年的美國電影,由泰倫斯·馬利克執導兼編劇,這是他導演的第二部長片。 電影一上映就收穫大量好評,雖然商業上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但卻贏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此外還獲得了獲得了三項奧斯卡提名 - 維基百科



導演 Terence Malick 的影片畫面之美及壯觀在好萊塢大片中都是少見的。他的影片泰半在室外拍攝,特色在於他愛採用自然光,並擅處理光影變化營造特殊的效果。這部史詩型影片畫面影像如詩如畫,大自然形形色色的美景,變幻萬千的天候中低壓的密雲、翻盪的麥浪以及藏匿在草地麥田中大大小小的動物們都成了影機鏡頭補捉的焦點。甚至在大火毀去所有農場莊稼那個段落,襯著遠景中赤紅色的火光,暗夜中救火無功的人們垂喪的剪影亦予人一種悲壯的美感。攝影師 Nester Almendros 以此一舉拿下了1979年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是真正的實至名歸。

敍述方式經由多年之後的妹妹之口,以畫外音 voice over 獨白,像吟唱詩人般平靜的述說一件塵封的往事,道出她記憶深處眼中親見的情景和經過。時間應該是在上世紀初,三位主角:哥哥、女友、及十來歲的妹妹從芝加哥來到了德州一處,在晴空之下延展著一望無際麥田的農莊,在農場做僱工的哥哥、女友和妹妹總算有了一棲之地。

故事轉折起於哥哥無意中獲知年輕的農莊主人得了不治之症,又對他的女友有意(他和女友偽裝成兄妹),為了一己私心及貪慾,極力促成兩人成婚,成為家庭一員後的兄妹,從此身份不同過著舒適愜意的日子。

然而失去了女友的哥哥還繼續和女友私下會面,引起莊主的疑心,事情開始急轉直下,哥哥被迫離開。一年之後他回來又逢蝗災,在農工們急切滅蝗減災之下,一場大火燒毀了整個農莊。
這是個激情犯罪 crime of passion 的故事,但是我的重點不在講故事,而是試圖分析導演說故事的技巧,表達他對故事背後哲理,以及他的審美呈現方式。

在這部近於史詩格局的影片中,前面提到他不斷的捕捉自然界中的生命,飛鳥鷄兔、地面上爬行的小蟲豸等,以及壓天而至的蝗群,都像是他講述故事的背景配套,許多看似不經意的筆觸,對於全片的定調 tone 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些影像似乎同時暗示了在自然界的大環境下,人的生命和這些動物蟲豸並沒什麼兩樣。

讓我從蝗災來臨之際天雲密雨的前兆中,仔細觀測導演如何以高度精密的觀察 attention to details 來舖陳這一段戲碼。下面的次序從一段連續的鏡次轉移,帶出一場大自然的災難:

 1.   廚房裡有蟲子爬到新鮮的蔬果上
 2.   院子中火鷄快樂的啄食著蟲子
3.    房間內女主人拍打飛進的蟲子
4.    院子裡鴨子也在忙著啄食
5.    整個農場動員起來,以最原始的方式撲殺蝗蟲
6.    蝗群撲天蓋地而來,整個畫面轉成黑夜,痛恨蝗蟲的農工

       們撿拾成堆的蟲子,燒了營火烤死牠們
7.    接下來就鬧成一場不可收拾的火災。

上面是畫面分鏡程序。音響方面,則用不諧和而刺耳的音調強調外景之慌亂及人們內心之恐懼(背景音樂配合劇情起到營釀氛圍的作用,著名音樂家 Ennio Morricone 作曲)。

熊熊大火的一幕全景用 Brown color 色系拍錄,火光如點點繁星,人們像蟲豸一般和大火爭抗,慌亂的竄逃,終究是徒勞無功,一副如天堂般美麗的景色毀於一旦!

這部影片以畫面影像之美著稱於影史,藝術處理和音樂都是一流之選。故事是老套的通俗劇碼 melodrama, 全靠它的藝術高度,將之提升至令人難以忘懷的一部名片。

Grace

Friday, June 23, 2017

List of Films Screened in my Film Club (2007 thru 2016)



Films screened from March 2007 - November 2016


Year 2007 (10 titles)
>
> Three Iron 空屋情人 - S. Korea Kim Kiduk 金基德
> The Bow 情弓 - S. Korea Kim Kiduk 金基德
>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 Spring again 春去春又來 - S. Korea Kim Kiduk 金基德
> Cave of the Yellow Dog 小黃狗的窩 - Mongolia Byambasuren Davaa
> Tuya's Marriage 圖雅的婚事 - China Wang Quan-an 王全安
> Siao Yu 少女小漁 - Taiwan Chang Ai-chia 張艾嘉
> Love Letter 情書 - Japan Shunji Iwai 岩井俊二
> Spirited Away 千與千尋 - Japan Miyazaki Hayao 宮崎駿 (Animation)
> Children of Heaven - Iran Majid Magidi
> Cinema Paradiso Director's cut(導演版) Italy Giuseppe Tornatore
>
> ----------------------------------------------------------------------
>
> Year 2008  (14 titles)
>
> Water - India Deepa Mehta
> Three Season 忘情季節 - Vietnam Tony Bui
> Vitus - Switzerland Fredi Muree
> Kolya - Czechoslovakia Jan Sverak
> The Diving Bell & the Butterfly - France Julian Schnabel
> Assembly 集結號 - China Feng Xiao Gang 馮小剛
> The Italian - Russia Andrei Kravchuk
> Le Papillon 蝴蝶 - France Philippe Muyl
> Ice Storm 冰風暴 - USA  Ang Lee 李安
> Le Ballon Rouge 紅氣球 - France Albert LaMorisse
> Grave of the Fireflies 螢光蟲之墓 - Japan Takahata Isao 高畑勲 (Animation)
> My Neighbor Totoro 龍貓 - Japan Miyazaki Hayao 宮崎駿 (Animation)
> My Architect - USA Nathaniel Kahn (Documentary)
> Andy Goldsworthy: River & Tide - USA Thomas Riedelsheimer (Documentary)
>
> ---------------------------------------------------------------------
> Year 2009 (9 titles)
>
>
> The Visitor - USA Tom McCarthy
> Before Sunset - USA/France David Linklater
> My Father's Glory - France Yves Robert
> My Mother's Castle - France Yves Robert
> Orz Boyz 冏男孩 - Taiwan Yang Ya-jie 楊雅喆
> The Shoe Fairy 人魚朵朵 - Taiwan Robin Lee 李芸禪
> Since Otar Left 讓愛飛翔 - Georgia/France Julie Bertucelli
> Born into Brothels - UK? Ross Kauffman & Zana Briski (Documentary)
> The Leopard - Italy Luchino Visconti
>
> ----------------------------------------------------------------------
> Year 2010 (12 titles)
>
>
> Kamome Diner 海鷗食堂 - Japan Naoko Ogigami 荻上直子
> I Not Stupid 2 小孩不笨 (二) - Singapore Jack Neo 梁智強
> Sopyonje 西便制 (or 天涯歌女) S. Korea 林權澤
> King of Masks 變臉 - China Wu Tianming 吳天明
> Dust of TIme 東邪西毒 (Ultimate Edition) (終極版) HK Wong Kai-wai 王家衛
> Siao Yu 少女小漁 - Taiwan Silvia Chang 張艾嘉
> Since Otar Left - Georgia/France Julie Bertucelli
> Mother 母親 - Japan Yamada Yoji 山田洋次
> Kamome Diner 海鷗食堂 - Japan Naoko Ogigami 荻上直子
> Aurevoir Taipei 一頁台北 - Taiwan/Arvin Chen 陳駿霖
> Wedding of Jen & Alon 家珍和阿龍的婚禮 - USA Raymond Wang 王睿文(home video)
>
> ----------------------------------------------------------------------
> Year 2011 (10 titles)
>
>
> Old Partners 牛鈴之聲(2008)-  S. Korea (Documentary)
> I'm Not Scared 有你我不怕 (2003) - Italy Gabriela Salvatores
> Stand by Me - USA Rob Reiner
> Heritage 美味人生 - Argentina Paula Hernandez
> Man from the Train - France Patrice LeConte
> Amarcord - Italy Frederico Fellini
> Bicycle Thieves 單車失竊記 - Italy Vittorio de Sica
> Stray Dog 野良犬 - Japan Kurosawa Akira 黑澤明
> Still Walking 横山家的滋味 - Japan Kore-eda Yoshikazu 是枝裕和
> Summer Hours 夏日時光 - France Olivier Assayas
>
>
> ----------------------------------------------------------------------
> Year 2012 (8 titles)
>
>
> Let the Wind Carry Me 乘着光影旅行 -Taiwan Chiang Hsiu-Chiung 姜秀瓊 & Kwan Pun Leung 關本良 (Documentary)
> The Way We Are 天水圍的日與夜 - HK Anhui Hsu 許鞍華
>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一個陌生女子的来信 - China Xu Jing Lei 徐静蕾
> Aurevoir Taipei 一頁台北 - Taiwan Arvin Chen 陳駿霖
> Juliet 茱麗葉 - Taiwan Yu-shuin Chen 陳玉勲 et al (3 short films 三部短片)

> Home in Two Cities 兩地(林海音) - Taiwan  Yang Li-chou 楊力洲 (Documentary)*
> The Man behind the Book 尋找 背海的人(王文興)- Taiwan Lin Jing-jie 林靖傑 (Documentary)*
> The Untrammeled Traveler 逍遙遊(余光中)-  Taiwan: Chen Hwai-eng 陳懷恩 (Documentary)*
>
> ----------------------------------------------------------------------
> Year 2013 (10 titles)
>
>
> KJ 音樂人生 - HK King-Wai Cheung 張經緯 (Documentary)**
> Jiro Dreams Sushi 壽司之神 - Japan David Gelb (Documentary)**
> In the Realms of the Unreal (2004) - USA Jessica Yu (Documentary)**
> Near Equal Tenmyouya Hisashi 天明屋尚 - Japan 石崎豪 (Documentary)**
>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 USA Richard Press (Documentary)**
> Young @ Heart - UK (Documentary)
> Floating Weeds 浮草 *** - Japan Yasujiro Ozu 小津安二郎
> Ballad of Narayama 楢山節考 *** - Japan Keisuke Kinoshita 木下惠介
> Woman of the Dunes 砂丘之女***- Japan Teshigahara勅使河原宏
> Makioka Sisters 細雪***- Japan Kun Ichikawa 市川崑
>
> Notes:
>
> * Inspired Island Series
> ** One of a kind Artists Series
> ***Japanese film classics Series


 Year 2014 (12 titles)

A Separation - Iran Asghar Farhadi
Ai Weiwei Never Sorry 艾未未、草泥馬 - Alison Klayman (Documentary)
Arbitrage - USA Nicholas Jarecki
The Kid with a Bike - Belgium Dardenne Brothers
Ballad of a Soldier -Soviet Union  Grigoriy Chukhray
The Intouchables - France Oliver Nakache & Eric Toledano
The Coming of Tulku 化城再來人 - Taiwan 陳傳興* (also an Inspired Island Documentary)
造機人;鴉之王道  &  街舞狂潮《街頭藝術家系列》Taiwan (3 Documentaries)
Pinoy Sunday 台北星期天 - Taiwan 何蔚庭
When a Wolf Falls in Love with a Sheep 南方小羊牧場 - Taiwan 侯季然


Year 2015 (8 titles)


35 Shots of Rum - France Claire Denis
Pan's Labyrinth - Spain Guillermo del Toro
Dog Day's Afternoon - USA Sidney Lumet
Stories We Tell - Canada Sarah Polley (Canada, Documentary)
Breathless - France Jean Luc Godard
Still Alice - USA Richard Glatzer & Wash Westmoreland
From Mao to Mozart : Issac Stern in China - USA       (Documentary)
Shanghai Calling - USA  Daniel Hsia


Year 2016 (10 titles)


Keep On Keepin' On 心靈樂手- USA  Alan Hicks (Documentary)
Cache - France Michael Haneke
Talk to Her - Spain Pedro Almadovar
Il Postino (The Postman) - Italy Michael Radford
書店裡的影像詩 (Poetry from the Bookstores) - Taiwan 侯季然
海街日記 ( Our Little Sister ) - Japan Kore-Eda Yoshikazu 是枝裕和
Fanny and Alexander - Sweden Ingmar Bergman
The Leopard - Italy  Luchino Visconti
Modern Times - USA  Charles Chaplin
Top Hat - USA  Mark Sandrich


 雲端書信往返


大陸影片觀感 -- (回應友人談魏時煜《東西方電影》中介紹的幾位中國導演及作品)
( 4/20/2017 )
Filmchat (shared)

這是藉由 Leon 前信中提到的幾部兩岸三地電影的一些影片做些簡介,不過僅是個人的看法。大陸第六代導演,所舉出姜文的三部,拍的都很好,尤其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第三部作品「讓子彈飛」雖也拍的不錯,感覺上已傾向商業電影的方向。也許聽說過姜文拍了「鬼子來了」之後被當局禁映,同時禁聲。這或許是他對應之道吧?

這情形和田壯壯類似,他是第五代導演中之佼佼者,作品包括「盜馬賊」(1985),「藍風箏」(1993)等名片受到國際影評人 ( 包括 Siskel & Ebert )的賞識,但在大陸卻被禁拍長達八年之久。這是大陸影片的緊箍咒。後來轉而拍紀錄影片及其他作品,包括重拍費穆的「小城之春」(2002),光環也逐漸褪色。

婁燁的電影又闖進另一個禁區,「頤和園」(2006)除了情色還加上政治禁區。我倒喜歡他的早期作品「蘇州河」(2000)有不同於同儕的眼光及視角。近期有「浮城迷事」(2012)影片還未觀看。

張元作品看過他早期的「過年回家」(1999)(註)寫實客觀也對故事背景的社會給予透視觀察。也看過「東宫西宫」(1996)是中國描繪同性戀題材較早的作品。

這幾位都是 Leon 所講有膽識的導演,各人成就不一。王小帥的影片我看過「十七歲的單車」(2000)和「青紅」(2005),應該是較早期時的作品,「十七歲的單車」尤其好,或許受到些新寫實主義的手法影響。

「註」:張元的「過年回家」拍成於 1999 年,然而一直到 2006 年方得在央視的電影頻道放映,原因是他的影片屬「地下電影」形式存在,「過年回家」亦沒通過審查。直到 2006 年方解禁。


台灣影片 - (回應 Leon 台灣獨立電影拍攝資金來源)
(4/22/2017)

Filmchat (shared)

台灣獨立電影有一個很重要的資金來源,即文化部的電影輔導金,很早以來(八零年代?) 就開始舉辦。知名電影人幾乎或多或少都曾以之做為創業基礎。侯孝賢、侯季然(南方小羊牧場)都拿過這個獎金,連李安早期也靠他的劇本拿了獎金才開拍他的父親三部曲。這些錢比之西方的拍片資金是不多,然而肯定是重要的一環。

此外參加影展更是創知名度、找更多資金及發行機會之管道。因此拍片人不僅僅需要才華和專業技術,人脈和 EQ 都成了脫穎而出的條件。

我從不同網站上看到侯季然這顆影壇新星的創業歷程。這位才四十出頭的台灣新導演,從不同管道取得拍片資金,包括和侯孝賢的公司合作,也參加過無數大小影展,比如早期以紀錄短片「我的七四七」拿到台北電影節的百萬大獎。積少成多,同時建立自己的信譽和品牌,這應該是成功的例子之一吧?

在網上找到一些輔導金和影展資訊列於下:

....「獨立電影既然在前製與拍攝期間沒有片廠的資源,如果在電影完成後也沒有取得片廠的青睞,購買發行版權,如何將成品發行、上映,呈現在觀眾面前,便是所有獨立電影製片人最重要的工作 ── 這也就是「影展」的重要之處。一般觀眾對於影展的印象,不外乎是「可以看到電影院看不到的電影」,主要便是這個原因。」(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輔導金主旨為:

「台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以下簡稱本局)主旨為培育基礎電影長片製作人才,產製具商業市場性、多元創新內容或文化藝術價值之國產電影片,特訂定本要點......」(Wikipedia)

下面的連結列下2016 年度獲奬單元、名單及總金額:

http://www.bamid.gov.tw/files/15-1000-2789,c146-1.php


關於小津

(4/26/2027)
Filmchat (shared)

昨晚回到 San Jose 家中,睽別近兩月,卻怎麼也感不到距離的差異。北加甚至比台北還綠,春䐘風和,唯一不同的是藍天白雲竟日可見,近在身邊大自然的珍貴贈與,日日承受習以為常,以為理應如是,一旦見不到方覺其難得又可貴。

再回來說一下小津 ( 1903 - 1963 ),身後半個世紀以來,他的作品持續享有世界各地影迷的鍾愛,這說明了他影片的普及性,講的是小民們日常生活種種面象及存在表象之下更深層的東西。他不僅僅講日本故事,「晚春」被改編成法國的「35 Shots of Rum」,「東京故事」被轉化成德國的「Cherry Blossoms 」,照樣能打動不同觀眾的心。

再談一下小津的當代同業木下惠介「24 隻眼睛」、「楢山節考」(舊版),黑澤明「羅生門」、「影武者」及較晚一些的山田洋次「母親」、「黃昏清兵衞」。木下的電影在日本本土數十年來一直比黑澤影片受民眾歡迎,而黑澤的名氣在國外比在日本大。山田則更是貼近庶民生活,更加通俗(通俗也可以有格調)。在許多影評人眼中,黑澤大氣、小津精緻、木下溫婉,他們各有各的髙妙處,當然亦有欠缺的地方,風格各異,影迷群也自不同。處在不同年代的創作者,其藝術作品肯定烙有時代印記、政治及道德觀念受制於當代的風潮,用今日的眼光去看待或許有失公允。然則青菜蘿蔔,毎人口味不同,幸好我們的選擇夠多,不愁找不到自己喜愛的電影及導演。

Grace

Filmchat (shared)

台灣電影 - 陳玉勳「熱帶魚」 (1995)
(5/4/2017)

喜劇影片不容易拍好,成功的喜劇片在國產電影中更難得一見。這些日子窩在家中一連看了好幾部從台灣帶回的影片,先介紹給大家一部輕鬆的喜劇片。

陳玉勲是台灣少數拍喜劇影片較為得心應手的導演,之前的影社曽看過 2010 年的「茱麗葉」,他負責的是第三篇短片「不一樣的茱麗葉」。1995年推出的「熱帶魚」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故事以台灣學子的升學夢魘和一件全民關注的綁票案件相結合,在搞笑逗趣的表層下,呈現底層社會一些光怪陸離現象,寓其社會批判於喜劇的基調中。

這是本土電影一次亮眼的出場,雖然台灣電影要到 2008年的「海角七號」才爆發出驚人的能量,仍是得靠如陳玉勲等有心的工作者持續努力,才有近十年來的豐收成果。

「熱帶魚」的拍攝囿於當年的技術及外在條件,從今天的角度看不免有些粗糙。然而其新穎的視角和想像力,對權威敢於挑戰的勇氣在當年仍是相當難得的。「南方小羊牧場」中有些臺詞似乎有借鏡於此的可能。

Grace

...............

Leon對台灣電影近三十年來的陳述精簡、也介紹了許多影壇新進的作品,這些電影題材多元,成績也有目共睹。有興趣的朋友 Leon, 能不能建議先選幾部片子看,在網上抒發各自意見,或找個非正式聚會討論,如在咖啡館內下午茶時間交流評比。有個主題的聚會品貭質肯定更好。

我最近看的一本新書 「看見台灣電影之光」中,寫序文的柯華葳問到:什麼東西最能代表台灣的符號?他列單舉出一些文化記號:吃食中端出鳳梨酥、歌曲提到「龍的傳人」及「補破網」,這些當然只是個記號不能是全民之共識。他接著說:.....當下感受到我們是一起長大的,有共同的記憶。這些東西讓大家得以凝聚,是非常美好、幸福的享受。.....在衆多選擇中,如何凝聚大同小異是不容易的事。......或許善於批評也是台灣的特色,是促成進步的的動力。在批評和讚美之中,慢慢形成大家對台灣故事的共識,讓記憶傳承下去.....」。

此書作者蔡明燁前言中說:「電影欣賞不只於美學的範疇,也牽涉到社會教化、文化環境和影片的産製。有些人特別注重藝術表現手法,希望在美學和感性的層面精益求精;另外也有人比較重視對社會的批判及對人性的思考。我覺得這兩種取徑並非絕對,而是互補的;因為如果缺乏對社會與人群的關懷,為藝術而藝術經常是很空洞的;但是要傳達各種對現實人生與社會轉變的觀察和評論時,若無創新的藝術手法來加以呈現,泰半只流於俗套或說教而已...」。

個人對發掘電影中的台灣或中國特色並沒有執著的見解,可以是各自表述,也可以是個寫論文的題目。可是在討論之前,先得看一些電影吧,否則怎麼討論?看十部可能一般人沒這個時間,但三部至五部應該是必要的吧?以前看過的 (若還記得)當然也算在內

Sunday, June 18, 2017



《 跟時光賽跑的書店》

5/29/15

I'd like to introduce a documentary film produced in Taiwan a couple of years ago.  It is a series of short documented excerpts about 40 independent book stores found in Taiwan.  I've also included a review I wrote which is appended at the end of this message for your reference sh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watching it either in its entirety or sampling only a few.                                                             Grace Liu

侯季然導演:「《書店裡的影像詩》一共四十則,每則三到五分鐘,全部完整放上youtube網站,隨點隨看。若想收藏,可以到各種實體書店及線上通路購買包裝精美的DVD,謝謝大家。」


 .........................................................................................

>
> 「書店裏的影像詩」"Poetries from the Bookstores"  導演:侯季然(台灣)2014.
>>
>> 近日看了一碟相當不錯的影集,侯季然去年在台灣推出的紀錄片「書店裏的影像詩」,記錄台灣四十家獨立書店的故事。每個書店只佔兩三分鐘,一般僅能片鱗隻爪的去捕捉描繪,然而在侯導感性的敘述、變化多樣的影像及詩化的電影語言之下,一個個書店各具面貌,一節節記述呈現不同風格,通篇給人的感受是語重心長深刻的敍事加上賞心悅目的視覺體驗。
>>
>> "跟時光賽跑"是片集的一貫母題,講的多半是在時間巨浪淘盡塵沙僅存的小店,獨立於連鎖書店及知名老店之外。在網路書店及電子書傾天而來的年代,傳統書店面臨的將是生死存亡的困局。在這兒卻有許多二手書店、愛書人開的書店、仁者提供給兒童或弱勢族群的店面,不為賺錢只憑理想隻手擎出一個微局面。縦觀全片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小人物蓽路藍縷孜孜矻矻,企圖給社會保留一脈清新人文氣息所做的努力。
>>
>> 數年之前我曾戲刻一閒章「三香斎」胡亂蓋在我的書法習作上。三香意指茶香、墨香及書香。其中墨香早已蕩然無存,茶香偶在屋中一角飄駐,獨有書香依舊盤踞心頭多年來不離不棄依傍身邊。住在香港那些年以及近年來不時跑台灣的日子泰半消磨在書店中,也意外尋訪到幾家較不為人所知的藏在街弄裏的書店。
>>
>> 這個影集中的書店縦横台灣北中南許多城鎮,還有一家開在森林裏的書店,真正是個萬花筒的世界。其中描述的人物更是活生生的真人,各具面貌各有各的堅持,有一家店主竟然還是個文盲。聽多了台灣電視節目的新聞報導,一般的看法是這個社會上世風日下好人善事難得一見,看完這部影片你多半會改觀。在這個小島中竟然有如許多人不計酬勞日復一日的做著這種文化傳承的工作。,
>>
>> 幾乎每個書店都有其獨特之處,舉些個例子來看:
>>
>> 「古殿樂藏」書店中貼了張告示 "黑膠唱片(註:33轉唱片)播放中" 。用古典音樂去吸引民眾及愛樂人士,收藏集中在與音樂有關書籍,包括店長本人的筆記。
>>
>> 「永樂座」書店在店裏定期舉辦類似文藝沙龍㓉動。
>
>  一個小鎮上有家主婦開了書店,只賣自己喜歡讀的人文史地及文學方面的書籍,樂意和客人交談分享心得。
>
> 另一家書店有二手書交換計劃,遠來的背包客可以無償攜書世界各地旅行,晚上還能借宿店中。
>
  火車站旁的書店,客人等車的空檔,來此看書的看書,找書的找書,喝咖啡的喝咖啡,即便外邊大雨滂沱,裏邊的人卻不受影響。這裏是鬧巿中的一小塊靜土。

> 「洪雅」的店長可能是社會運動積極參與者。這節短片很有趣,影機一開就隨店貓足迹穿巡於演講觀眾足底,而後鏡頭一轉對準天花板及書架上方的標語圖片,看似空鏡卻是用另一個辦法來描繪書店的性質。敘述則由畫外音傳達演講對話內容,最後鏡頭又跟著貓咪的腳步收尾。
>
> 此外尚有不少另類書店,如農田中的小書房名"小間書菜"  可以物易菜。
>
> 愛逛書店的老闆自己藏書看不夠還經常去逛人家的店,看到中意即刻買下轉手再賣。他說生意並不好但不計較,顯然樂趣自在其中。
>
這個影集好比一張台灣民間的人文地圖,同時穿越時空帶我們走進歷史的空間和文化之長河。

> 導演侯季然拍過兩部劇情長片,我們看過他2012年發行的「南方小羊牧場」,對他經營影像的本事印象頗深。去年在台北曾參加過一次他的座談會,他談到只能拍自己熟悉的事物,以及拍紀錄片需投入不少精神及情感,因而他的作品一般比較感性。也讀過他寫的散文,其中常有意猶未盡之處,在電影中善用留白也是他的影片較耐看的一個元素。在這個片集中他精湛的運鏡和巧妙融合多元媒介以及敍述方式都讓觀眾耳目一新。譬如有一片段全部用黑白片拍攝,也有一段利用速寫在短短的一兩分鐘勾勒出全部店中書架、桌椅、擺飾及其他景緻,這又是另一種敍述方法。他對光影的捕捉及掌控確是不凡,搖鏡徐緩不做太多跳接,儘量給他的人物自我詮釋的空間而不急著講故事,他的影機就在旁靜靜的拍攝。
>
> 總的來看每個片段都有不同的角度及風格。為了拍到足夠的長度,他足迹遍及全島,包括較偏遠地區如花蓮台東。剪接後所剩可能不到十分之一,所下的功夫不能說不大。在台灣電影導演中肯定是個可期許的一位新秀,讓我們拭目以待日後更多佳作吧!
>
> Grace Liu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2009
(Argentina)
Written: November 2016

About the Film ( IMDB)

A retired legal counselor writes a novel hoping to find closure for one of his past unresolved homicide cases and for his unreciprocated love with his superior - both of which still haunt him decades later.

Director: Juan José Campanella
Writers: Eduardo Sacheri, Juan José Campanella | 1 more credit »


Recommended by Peter Lee and discussed at Henry's SVMLC on 12/21/13

這個故事在講什麼?影片開場就由一件聳人聽聞的犯罪事件引出許多 sub-plots.  除了男主角 Benjamin 一位盡職的警探和他上司 Irene 一段欲說還休的情感之外,利用糾結在此犯罪事件中的幾個次要人物,道出激情 passion 對一個人的一生能夠產生多麼鉅大,近乎斷裂性的影響。

它又如何說故事呢?劇情從三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個別故事開章,倒敘及現實交叉進行。在倒敍的部分,觀眾並没有被跳躍時空混淆的原因是,25 年間的差距在主要人物的面貌身上都有可信的變化,清楚顯示出歲月痕跡,這是化妝師的功勞。故事情節複雜,敍述有條有理,主要情節環環相扣前後呼應,處處埋藏伏筆線索。

伏線之一:"Life in prison is fair for the crime" 這句話好像不經意的娓娓道出,初次由 Morales (第二男主角) 口中說出時,我想觀眾多半不會留意。同樣一句話在情節推展中又躍出若干次,細心的觀眾說不定開始懷疑到什麼。然而故事持續撲朔迷離,以詭譎奇特的方式進展,直到最後一幕時才真相大白。這是經營極為成功的一部懸疑片 Suspense Film ,就好像是一張大拼圖,一小片一小片逐步拼湊成一個近乎完美的篇章,還有一個 Poetic Justice 的完美結局。

這個電影講的其實就是個愛情故事, 藉由兩組不同身分背景相異的人物,譜寫出愛情的力量及其不可捉摸的特質。

導演用很多省略法 ( Ellipsis ) 來交待轉移變遷的過程,鏡頭轉換流暢且合乎邏輯,排除了許多不必要的贅述 ,更讓這懸疑的張力在快速的步調 (Pace) 中推至極限。步調雖快但不雜沓,關鍵處都交待得相當清楚。過份殘暴的鏡頭用得很節制,不煽情。

下面要説一說這部電影的攝影及影機運作的幾個特殊例証。

其一:在足球場賽球的那一段鏡次 (Take) 中,焦點不在球賽而在觀眾席上。兩批觀球人馬的追逐逮人戲碼,用手提影機拍攝一氣呵成,帶有一種旋轉搖晃的動感,給予觀眾參與其中的感覺。

這段插曲的拍攝借鏡於黑澤明 "野良犬"(1949) 的可能性極大。 在黑澤的老片中,球場中賽的是日本國民最熱中的棒球賽,其中也有辦案警探追逐犯人的一幕,是黑澤導演早期作品中非常精彩的一段經典戲。

另一個例子是: 在電影中相機經常選擇在焦點人物之前設有障礙物的角度,觀眾僅能看到或被人頭,或被牆壁遮去的半張臉。這似乎説明我們眼見的不一定是全貌,而可能只是部分現實,因此眼見為真或耳聽為實在電影中都被用來作反諷。

記得 Leon 在討論時提出"眼神" 在影片中的重要性。這部電影題名為 "The Secret of their Eyes" 是有原因的。大多數的觀眾已然看出,男女主角間眼神中的瞹昧情愫,尤其是女主角的眼神,蘊藏著太多太多東西。這就是出神入化的演技,當然也可能因此誤導了觀眾瞭解劇情。

好電影的元素很多,這部影片集多方面之長:好演員、好劇本、快節奏的剪接及合理合乎邏輯的劇情轉折,尤其是女主角的演出另人激賞。

基於類型片的要求,懸疑片或偵探電影一定要立馬攫獲觀者注意力,一刻不能放鬆。這個節奏明快,情節曲折,高潮迭起的影片都做到了。更重要的是製造觀眾參與的機會,讓觀眾參加故事的鋪陳及解決的過程,站在一個親臨其境的第三者立場來看事件發展,加以猜測或點評。

讓我用一句影評人說過的話來做結束:

".....Make us totally vested in the lives of it's characters while exploring universal themes that can resonate with all of us."

「.......我們不由得被捲入其間關切他們的一切,同時也發現些普世皆能認同的主題。」(待修正)



Grace Liu

Thursday, June 15, 2017



《一段甜蜜憂傷的童年回憶》- 11/22/2011

李安在「十年一覺電影夢」一書中說過:"一個好的藝術品,應該是超越時間跟地域的限制,它具有這樣的本質,除了做到特定性,一定也擁有一種持續性,全面性及概括性,才能觸碰很多人的內心。" 能感動人心的電影,肯定是好電影。而一部影片,除了本國觀眾以外,還能受到其他地方民眾的喜愛,一定兼具基本人性的普遍性。我現在介紹的正是這樣的影片,在一看再看數遍時,仍深深為之打動。

法國導演Yves Robert 在九零年代初先後拍攝了兩部前後銜接的電影。第一部題為 「父親的榮耀」(My Father’s Glory),  第二部「母親的豪廈」(My Mother’s Castle) 。兩部片子可以分開欣賞,也可以合在一起看。取材自法國作家及導演Marcel Pagnol的童年回憶,這兩部影片由業已成年的主人翁以旁白方式,從童年時代的Marcel視角,娓娓道來一段最迷人,最讓人動心的童年故事。

「父親的榮耀」側重描繪父親Joseph 以及父子兩人之間的孺慕親情。故事敘述主角Marcel 十一、二歲那年的夏天,他們一家五口偕同姨爹姨媽兩家人至鄉間渡假。這幢渡假小屋座落於法國南方的鄉下,四面環繞著巨石嶙峋的山丘,方圓數十里人跡罕見,是狩獵的絕佳去處。這一個暑假發生的大大小小事件就構成了這部影片的骨肉。

父親 Joseph 是教書匠,寫得一手漂亮的楷體字。他知識豐富,體能亦佳,是兒子心目中的大英雄。那知在一次狩獵之行中,高挺英俊的父親,竟然給更高大壯碩還兼具狩獵身手的姨爹比下去了。在野地中暗自尾隨獵人的男孩,在目擊父親親手射擊到兩隻罕見的野雉那當兒,那份興奮和驕傲就不必説了。電影鏡頭對著立在巨石上的男孩,背向高聳的群巒,父親的光芒在稚子眼中此時此刻正推向最顛峰, 這部前篇就以這個凝鏡爲句點就此戛然打住。

全部影片用大量的遠景鏡頭,拍攝出純樸鄉野的面貌。畫面中充滿了黃金般亮麗的陽光,以及在太陽底下嬉戲的孩童,給這部前篇帶來歡樂的基調。電影本身沒什麼情節,基本上由主角童年生活點滴及一些充滿喜感的插曲組串而成, 是部平實但不膚淺的作品。

主角人物Marcel 演出自然,次要人物如爸爸媽媽及姨爹都描繪得鮮明生動,性格也非常可愛。總之,這是個經過回憶美化,然而也是作者Marcel 心中最真實的童年。

下篇「母親的豪廈」全數由原班人馬出演,緊接着上篇的尾巴,兩部影片相距不過數月。Marcel 一家人愛上了這幢遠離塵囂的鄉間小屋,毎逢週末都不辭跋涉之苦依舊舉家前往。

這部下篇雖並未在母親身上過份渲染,但母親的聲貌和精神仍然充斥貫穿全片。 母親Augustine 是個十分可愛的女性,加上年輕貌美,真是個人見人愛的可人兒。在一回前往渡假屋的途中,他們遇見一位父親教過的學生。他現在任職運河管理員,持有穿越數幢毫廈後園鐵門的鑰匙。從此這家人經常利用這個特殊通道,省去繞遠路之苦,享受更長更悠閒的假日。

且説成長並且成名之後的Marcel 多年之後無意中舊地重逰,這時他已成為當年經過的一座豪廈的新主人。憶起母親每回穿越後園時的衷心忐忑,有一次還嚇得昏厥過去,  在回憶的歡樂中,不免夾雜些許惆悵。

電影的尾聲用一連串快鏡頭剪接,補述了往後數年間家中陸續發生的悲傷往事,沖淡了童年歲月的歡娛,卻也給觀眾帶來更深層次,對世事滄桑以及脆弱生命的思考及感受。

一段甜蜜憂傷的童年往事,一個單純家庭的故事,導演並沒有採用特效或賣弄剪接技巧,卻拍得趣味盎然,如詩如畫,是一部拍得不俗的影片。


My Father’s Glory    (1990/France)  director: Yves Robert      1 hr. 50 min.

My Mother’s Castle   (1990/France)  director:  Yves Robert     98 min.

Tuesday, June 6, 2017




二十四隻眼晴

日本 (1954)導演: 木下惠介

Original writing date: 2006年

電影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30年代二戰前夕的日本,地點為瀨戶內海小豆島上的一個漁村,主角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高峰秀子飾)。在當時保守的村莊,她初次出現時身著洋裝,踏著一部自行車飛馳而來,頗引來一些村人異樣的眼光。她教的是一年級生,班上有12位學生,大半來自島上窮苦人家。

這位七十多年前的小學教師,的確有些與眾不同。不僅僅外表和村人有很大的差距,她的教學方法亦有異於其他教師。最特殊的是她對學生像親人般的關懷,以及那種亦師亦友,知無不言的誠懇態度。在當年軍國主義氛圍籠罩之下,她敢言其餘眾人(包括校長在內)所不敢言的言論,對於當時即將開戰的情勢,她獨具清醒而不盲從的看法。

木下惠介導演的《二十四隻眼睛》在不同年代的 "十大日本最佳影片"總是榜上列名,備受歷來影評人青睞。我相信除了故事感人,影片所探討的主題 -- 博愛及反戰 -- 更具現代意義,至今仍未過時或是原因之一。環顧今日的美國,伊戰方興未艾,有多少人和影片中的多數人一樣受囿於類似的民族主義及愛國思想,更突顯女教師不隨波逐流獨立思考之難能可貴。

舒明所著《日本電影風貌》中提到木下惠介五〇年代初曾遊法半年之久,然而他的電影卻是地道的日本電影,看不出有多少外國電影的影響。他在歐美的知名度雖不及黑澤明,在日本本土受歡迎的程度,絕不下於黑澤。

這是一部相當具有日本特色的影片。年代雖遙遠,技巧方面,尤其是影機運作上,絲毫不遜色給後來的電影,總體上故事仍是傳統的平鋪直敘,然而木下更注意細節的鋪陳和感情的勾勒。和黑澤明的凌厲雄渾相較,木下的風格無寧較女性化,更纖巧陰柔。

這部影片在他處理之下平實而無花巧,能忠實呈現日本當年的時代背景,清晰紀錄了地方的風土人情。真實的感情信手拈來一點也不牽強。十二個孩子(二十四隻眼睛)從孩提時代一直演到成年,演來一個有一個的不同,各具面貌自然生動,是妙手天成的佳作。

片中有幾個定點長鏡頭的運用,如母親出殯那段,一排長長的送葬人群隊伍自左緩緩步入鏡頭之內,再由右邊徐徐邁出,為時數分鐘之久,攝影機始終纹風不動。這種影機運作營造的特殊氛圍配合劇情需求,也可說是" 以不變應萬變 "了。

取景佈局及畫面設計,這部影片亦有特殊審美趣味,在當年應該算是相當新穎的技法吧?在一個場景(scene) 中,十二個孩子在樹葉落盡的枯林中奔跑,影機用俯鏡自高處凌空往下拍攝。螢幕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幅黑白樸實具中國農民畫風的畫面,遠景中疏落的樹林和孩子們的身影零落交錯,形成相當有𩐳味的圖像。(註:金山農民畫常將立體的景物移位轉成平面的構圖,獨具特色。)然後下一個鏡頭卻又將影機移至地平線上,由下往上拍攝孩子奔向前的肢體身影。諸如此類鏡頭的靈活操作,今天看來依然清新可喜。

至於電影的配樂,幾乎全由那個年代風行的日本民謠民歌組成。如 "烏鴉為什麼哭" 及" 海濱之歌" (亦有譯為" 沙灘之歌 ") 是較耳熟能詳的曲目。還有那支畢業歌,中文歌詞記得是以 "青青校樹 " 起頭的同一首歌曲。今天重看這部影片尚能引發童年的記憶,想來是某些曲子的旋侓深植腦中之故吧?

Grace


註: 原載於「綠緣」雜誌 2007 年刊。